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2:33 点击次数:163
在古代主题的影视剧中,经常能见到衣衫褴褛的女子跪伏在地,胸前悬挂着“卖身葬父”的木牌。她们周遭簇拥着叹息、摇头的人群,多数人脸上写满了无能为力。
小僮常常思索,按理说,古时地广人稀,寻一处荒地挖坑安葬,似乎并非难事,怎会沦落到卖身的地步呢?
图片
我先跟大伙说说,古代可不是随便找块地就能埋人的。
那年月,天底下的土地要么归朝廷,要么归地主乡绅。虽说荒郊野外人迹稀少,但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,这是实打实的规矩。
在城里,贫苦人家更是寸土难求。街头巷尾,地主家的墙根、寺庙周边,连个歇脚的地方都得看人脸色。若是胆敢在没得到允许的地头埋人,那可是要被差役拉去衙门,轻则杖责,重则坐牢。
图片
古书里说朱元璋父母过世,家中穷困连个埋葬之地都无,急得他直掉眼泪。后来还是财主刘继祖看在眼里,给了他们家一小块荒地,这才得以让父母安葬。
这世道,不是说“有孝心”就能埋,得先有地。
再说就算真找到了地,也不能随便刨个坑把人埋了了事。
那时讲究“厚葬”,更讲究仪式感。要有棺材、要穿孝服、要置办纸马纸牛,要有送葬队伍。这不是作秀,而是对先人的最后一份体面,也是留给街坊邻里一个交代。
图片
封建社会最重“孝”,从小孩到读书人,甚至想当官也得凭“孝廉”。《中庸》里说:“事死如事生”,意思是人死了,也得像活着一样尊重对待。若是随便用草席卷了送去乱葬岗,那就成了“忤逆不孝”,别说亲戚朋友瞧不起,就连乡里乡亲都要戳脊梁骨。
东汉朝时举孝廉更是官场入门的“通行证”。连当个县吏都要先查家中有无孝行,这种风气深入骨髓。有人为了博得“孝子”名声,拼光了家底置办丧事,想的也是将来能有个好出路。
可办这些葬礼都得花钱啊,钱从哪儿来?
图片
棺材那是大头。史书上记载,东汉以后百姓流行厚葬,棺材动辄十几两银子。小僮给你们说个《水浒传》里的例子:宋江送了阎婆惜家十两银子,只是为了让她父亲能体面下葬。这十两银子,对普通人家来说是天文数字。
还有请道士和尚做法事、雇人抬棺、请孝伞,这些都是花钱的行当。百姓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,日子紧巴巴,连口热粥都舍不得喝,更别提拿出十两八两银子来埋人。
那卖身,是不是最后的办法?
多半是。卖身葬父的人,往往是无依无靠的女子或少年,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。她们挂着牌子跪在街口,盼望好心的财主能出钱买下自己,用这笔银子给父亲置办丧事。对她们来说,被卖了起码还能吃口饱饭,总好过流落街头。
图片
可若是家里还有兄弟姐妹或丈夫,多半不会卖。父亲虽死,家还要过日子,总不能全家都去卖。实在是“死无葬地”,再无退路的人,才会出此下策。
历史上最出名的要数汉朝的董永。
董永少年丧母,和父亲相依为命。父亲去世后,他既无钱也无地,只能卖身葬父。他先是举债操办丧事,又守孝三年,之后到财主家里做工偿还。这个故事后来被写进《二十四孝》,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传颂的“孝感天”典范。
图片
后来,董永的故事还被添上了仙女下凡的美好传说,就是“天仙配”。虽说是后人演绎,但“卖身葬父”的原型是真实存在的。
还有朱买臣的故事,也能看出当时社会风气。
朱买臣早年贫穷,夫妻俩靠卖柴度日,后来发迹做了会稽太守。回乡为父母修坟立碑,也算是对家族的一个交代。可见古人一旦有了地位和钱财,头一件大事就是修祖坟、办祠堂。
这背后不仅是孝,更是面子、家族的体面,甚至是仕途的需要。
图片
再说个细节:有人会问,乱葬岗不也能埋吗?
能,但那是万不得已。乱葬岗常年荒凉,野草丛生,野狗成群。有人家实在穷到极处,就只好用草席卷了尸体抬到乱葬岗草草掩埋。这种事多见于灾荒年,或战乱时节。
可一旦有点办法,总想让父母能穿上寿衣,躺进棺材,落叶归根。
古时村里有个寡妇独自抚养老父亲,父亲病重前她就开始到处求人借钱,最后还是把自己卖去做了人家的丫鬟。父亲下葬那天,寡妇哭得几近昏厥,但街坊们都说她是“孝女”,给她立了小小的贞孝牌坊。
图片
对她来说,或许被卖进大户人家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让父亲死后无葬身之地。
回头看,“卖身葬父”虽悲凉,却并非无端。
它有封建社会对孝的极端重视,有官场举孝廉的制度压力,也有社会对体面与礼俗的讲究,更有土地私有制和贫富悬殊逼出来的绝路。
说到底,是旧社会百姓“死都死得不自由”的缩影。
今日读来,这些故事让人心酸,但也让我们懂得,那个时代,穷人的无奈往往比人们想象得更深重。
你说,只要有孝心,就能随意埋父母吗?在那样的世道里,又怎会有这么简单的选择呢?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